大众日报:沂源小菌菇撑开“产业脱贫伞”

发布日期:2020-03-11 作者:程芃芃 刘克伟浏览次数:

 本报沂源讯 初冬时节,走进沂源县南麻街道刘家沟村党支部领办的香菇大棚,记者看到,一排排整齐的钢制排架上,圆圆的菌菇培养袋上香菇破膜而出,像一个个撑开的小伞,十分惹人喜爱。扶贫干部张新强和村民正在忙碌地采摘着新鲜的香菇。
  “这些香菇品质好、口感佳、营养丰富,在市场上十分抢手,这样的大棚,一次能采200多斤,收入八九百元,贫困户通过发展香菇,真正实现了稳增收。”张新强笑着说。
  沂源县南麻街道共有12个省定贫困村,为带动村民增收,助推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,街道整合资金、集中发力,以产业大棚为平台,因村制宜定产业、上项目,投资1000余万元,为省定贫困村建设80个冬暖大棚。大力发展香菇、鸡腿菇、木耳等菌菇产业。
  “我们养的香菇不愁‘嫁’,公司定时来收购,保证收入,为菇农解决后顾之忧。”南麻街道宣传委员董娟介绍。
  据了解,沂源县的大棚菌菇生产,全部是钢架结构,立体式种植,技术服务上门,培养料集体供应,产出香菇合作社回收,一部分鲜品上市,一部分烘干后出口国外,是村民脱贫的“短平快”项目。
  种植香菇不用高强度的劳力,身体不好的贫困群众及老年人也可操作。“我们合作社建立了集菌棒厂、菌种供应、技术支持、产品回收于一体的香菇产业基地,以订单种植模式,利用剪枝下来的果树枝条作原料,实现了果枝养菇、菌渣回地肥田的绿色循环生产。”沂源硒鹊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丁学芳告诉记者。
  “目前,在鲁村、东里、张家坡、燕崖、南麻、石桥等镇办建成生产示范基地30余处,每年香菇菌棒种植100多万棒,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,沂源香菇已经成为农民新的增收产业,越来越有名气。”丁学芳高兴地说。
  “我们的羊肚菌种植大棚马上就要投产,除了香菇,我们还要探索新的品种。”东里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夏侯传新说。
  近年来,沂源县积极探索让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路子,县扶贫办和各镇办多方考察,引导鼓励各村采用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运作模式,通过推广种植和产品加工,形成了集菌棒生产—香菇种植—产品收购—香菇加工—市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链条。香菇种植收益,按照每亩地每年种2季,每季2万个菌棒的种植规模,年产量可达8万斤鲜香菇,采用订单保底回购的方式,每亩地每年可实现收入10万元左右。在带动就业方面,可以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,全县可吸纳就业人员300余人。
  沂源县发展菌菇还有独特的优势,本地农户利用废弃果树枝条加工菌棒,按年产600万棒计算,果树枝条需求量约达9000吨,实现加工收入540万元左右,不但解决了淘汰的果树枝条存放、污染问题,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
http://paper.dzwww.com/dzrb/content/20191113/Articel24003MT.htm?from=timeline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